从“应该”到“希望”

——数字时代条件下思品学科的价值引领变化——《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读后感

《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一书中,谈到了现代数字时代条件下,儿童生活的四个特征:多样性、可能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并且探讨了在这种背景下,这些特征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其中在谈到多样性特征时,笔者谈到:在数字时代,“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更轻松地发表意见,更轻松地与人交流,以及更轻松地结合虚拟与现实活动”;同时,笔者也提到了 “数字空间毫无疑问地带来了伦理上的试验”,“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现实与虚拟之间的界限已日益模糊,让数字界面深入人们的日常经验当中”,“现实与虚拟的碰撞,玩家会把所有的元素都化作心理表征从而加以操控,有时甚至会让虚拟空间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隐藏式的参与,其伦理意义是值得重视的”。

对于初中思品教学来说,数字时代的特征确实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数学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在某些方面,他们的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甚至超越了教师。这其中,就包括了对社会上的热点信息和各种多元价值观的信息获取。现有的思品教学,教师们更习惯用很多“正能量”的事例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成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实现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所以,教学的最终目标几乎均可以用“我们应该……”、“我们要……”来表述。这种教学,虽然形式可能活泼有趣、素材可能新颖多变,气氛可能轻松愉悦,但不能掩盖其本质仍然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灌输的事实。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课堂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由于学生自己信息渠道的通畅,他们能看到、听到很多社会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各种各样的评价,他们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多元价值观,他们感受到了现有文化对多元价值的开放和接纳,也感受到了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他们对此,可能有思考、有困惑、有认同。此时,他们更需要年长者能在这些问题上给他们一些引领,帮助他们学生去思考和辨别,做出甄选和判断。而单一价值观的灌输的初中思品教学,已经远远滞后于学生的需求。因此,“成熟的”学生们会在“幼稚的”思品课堂上呈现出“冷淡”、“沉默”、“批判”等等教师不希望的状态。对此,教师往往觉得现在的学生太复杂、太难教,而没有考虑到,是我们的教学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是我们教师自己需要转变观念,是我们需要适应这个时代而不是时代适应我们。初中思品教学应该呈现出数字时代应有的特征,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我们可以不回避社会矛盾,直面各种冲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相互探讨,在讨论碰撞中让他们学会思考、辨别,从而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而不是灌输他们一些我们认为的“正确的”价值观。多元的文化造就了多元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只有让学生自己具备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他们才能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在虚拟和现实生活的各种伦理冲突中做出积极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当然,作为教师,作为成年人,我们也要在学生困惑于各种价值冲突之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做出积极的判断和选择。告诉他们,这个事件中,你可以做很多选择,但是“我希望……”,。

比如,在最近的初二思品教学《做诚信的人》这一课中,我们备课时大胆引入了《蒋老太讹诈儿童》的新闻,让学生讨论“倒地老人扶不扶?”。学生热烈讨论,有人扶,有更多的人选择了不扶但可以通过报警等方式帮忙。作为教师,我们肯定了学生的两种选择,扶当然很好,不扶也有道理。但是,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我们出示了《深圳出台保护规定保护活雷锋》、《洛阳老人网上立家规》、《石述思博客愿意扶老人》、《我校校长掷地有声地说“中华人就扶,要打官司、学校帮你打”》等素材,让学生感受社会的正能量,鼓励他们做出在正确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更加积极的选择,“有很多人都为了重建社会诚信而努力,我们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选择接过这个棒,继续传达社会的正能量!”虽然我们没有要求每一个学生在遇到摔倒的老人都去扶,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会有更多的同学在遇到这种情境时能做出更加让人温暖的选择!

数字时代,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诸多不同。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我们也随之变化这是必然的选择。从“应该”到“希望”,数字时代条件下思品教学的价值引领需要做出这样的转变。我们尊重理解学生的选择,我们也相信,我们用宽容和开放,给予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学生也会用理解和认同,还我们一个更加积极温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