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与“学科”知识

——《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读书笔记

比较艰难的读完《创造力和教育的未来》一书,收获颇多。书中出现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也介绍了很多教育学家的思想,读这样一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理论功底不扎实的人来说,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但确实开卷有益,不敢说理解了这本书的思想,但书中一些论述确实让我颇有启迪。

创造力确实是个“世界性的话题”,我们知道,“国家竞争力的本质是创造力的竞争”。但是,一直以来“在学校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个问题好像确实也没有什么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直到我看到本书。作为一个理科教师,在一直的教学中,这个问题其实也一直困扰着我。化学是一门科学,显而易见,科学研究是非常需要创造力。可以说,每一个化学家都是一个创造大师。我们教化学,似乎理所当然的应该包括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但事实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不是思维的活跃和发展。

这其中,当然如书中所说,是“标准化考试”带来的结果。现在的化学考试中,也关注一些表述能力的考察,为了应对这种考试,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考试技巧的学习,有时候还需要教给学生在不会的时候如何猜测。这些教学,对于提高考试成绩确有帮助,但对培养“爱化学、爱科学、爱创造”的未来科学家是没有意义的。更直接一点,我们不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凡是不符合“标准”的创造都是“错误”,凡是另辟蹊径的“思考”都不被允许。

那么,在数字时代下,我们的教学应该如何变化?

笔者认为,数字时代条件下儿童呈现了很多特征,其中包括了“可能性”。也就是从“是什么”持续转变到“可能是什么”。可能性思维,“促进了从现实性转变的原动力”,“涉及问题提出、问题重组以及问题解决几个方面”。因此,对于我们化学教学来说,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渗透。比如,我在设计《这个冬天不太冷——暖宝宝原理探究》这一课时,从暖宝宝这个新兴事物为什么能让人“暖”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合作探究步步的探寻出答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当然能获取相应的化学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能通过自己的探究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需要经历创设情景(广告语:有了“暖宝宝”,冬天不再冷)——提出问题(“暖宝宝”为什么能放热?主要成分是什么?)——进行猜想——方案设计——实验探究——解释与结论——反思和评价——交流总结——拓展延伸(定量设计实验研究“暖宝宝”中铁的含量);这样的科学历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因为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同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通过实验探究验证感性认识,得到科学的结论,并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渗透科学学习方法。本课题的教学与设计选取的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暖宝宝”,根据化学新课标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实施意见以及教学目标,即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等,做到正确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我们化学学科教学,要培养的是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者,而不是记忆很多学科知识的活动书架;我们的学生可能未必人人都能成为化学家,但必须人人都具备质疑探究的能力和习惯。能够将用化学的视野的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根本源泉。化学学科教学,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希望我们学校教育,能够从理科教学开始,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素养,培养新一代的创造力!坚持从实验出发,在实践中学习问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