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于得意与失落之间

——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有感

 

    我喜欢踏踏实实做事,讨厌惺惺作态总结,喜欢任意而为,反感受到约束,喜欢思考,懒得行文……但是,这段时间以来师徒结对的经历和《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这本书,给了我写点什么的冲动。是啊,毕竟是该写点什么了。

写点什么之前,想先为中国的教育正一个名。中国教育最为人所诟病的,也许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吧。人们总觉得应试教育就意味着必须牺牲一切娱乐和休息的时间,把全部的精力用于以后看似根本用不着的各门学科之上,老师也便堕落成为摧残青少年的刽子手。可是,做了老师之后才真正明白,谁说应试教育就不需要能力?我国传统的教育有那么多的优点,孕育出了那么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却只会用放大镜来看缺点的那一部分呢?难道国外就没有考试,就没有学习的压力吗?个人以为,我们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关键的问题出在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上——是否能让学生具备有创造力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本领,是否能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具备为人的素质,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事情,似乎我总是不断徘徊于得意与失落之间。我想,失落应该是刚工作时候的我的状态的最佳诠释。在学校里只学过和专业领域相关的知识,但是对于怎样上课可以说真的是一无所知。刚站上讲台的时候,每每对着教参找寻教学重难点,上课的时候生怕漏讲了某个考试可能考到的重点,什么都想兼顾,却常常忘记兼顾学生听课的效率和感受。幸好,幸好周围有那么多热情的、乐于帮助我的老师们,是他们教会我,怎样抛开教参,自己去分析教材和学情,结合学生的实际订立教学目标,是他们教育我,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洒脱一些,我们当然不能忘记,三年之后是要参加中考的,但是我们也应当记得,课堂,尤其是语文课堂,带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性的内容,这些内容他们自行看出就可以习得,不必有老师的介入。学生需要的,是一个好的引领者,带着他们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之中进行美的游历。

渐渐地,经过调整,我发现,一旦我在课堂上放开,呈现出个性的课堂,同学们上课时也就不仅仅是来应付学习任务的,而是带着兴趣来学点东西的。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态度也慢慢从对待年轻教师的挑剔,变得沉静到课堂上的思考中来。如果说这个时候的我渐渐走出失落,微微有点得意的话,很快,我转入了下一个失落。

这一次的失落来自于后来承担班主任工作和两个平行班的教学之后,因为接触到的特别优秀的孩子并不多,开始觉得自己花费了非常大的精力,却总是看不到回报,难免有点患得患失的感觉。可是当我读到贝特西·罗杰斯老师这位最好的老师来到最差的学校的精力之后,我读到了自己的渺小。

的确,我现在面对的孩子并不是最拔尖的孩子,甚至于有为数不少的孩子是问题少年。但毕竟我能接触到的这些孩子就像书中所说的玫瑰花瓣一样,有着不同的花期。我没有办法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做到同样的优秀——成绩上的优秀,我更无法让所有的孩子对同样的题目的思考,都能达到同样的深度。可是有一点我必须在心中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个体,也许孩子身上有这样或是那样让我们不满的地方,但这也正是我们身为教师存在着的理由,因为教师的天职,就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把原本就很优秀的孩子教好不是本事,把平凡的孩子引向灿烂辉煌的人生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也许有人会问我,你所说的灿烂辉煌的人生,是不是要在社会上拥有令人羡慕的职业、稳定的收入之流?

当然不是。

我心目中理想的人生与高官厚禄无关,我只希望不管周围有多么喧嚣浮躁,自己能守住内心的一片宁静,能够获得心灵深处的满足。我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可以不在争名逐利中虚度一生,而将终身学习视为更高的需求。

我教的不是语文,而是一群才十来岁的,人生尚未定型的年轻人。我不管他们今后将要从事怎样的职业,至少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只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在现在这个年纪,都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大大的,还是小小的。然后,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努力地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