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关注感受的老师

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有感

    曾经读过《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如何听,孩子才会说》,书中提到的中心思想——关注、认可孩子的感受再次被这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提及,几乎是同样的技巧:以解决问题为主、认同孩子的感受,不一定非要做什么、描述性地评价孩子,不要不真实的大而空的赞扬……,这本书的前半段让我有异曲同工之感,但往后看,又有了更多收获,有了新的启发。

一、孩子犯错时要像对客人纠正,苦恼时要像好友倾听

书中提到,当客人忘记拿伞时,主人把伞送到客人的手里,只说一句“你的伞”,如果是家长老师,往往会说出一连串责备的话。哪种方式更好,一目了然;孩子苦恼时,情绪激动时,只需同情,我理解为认同孩子的情绪,孩子就能平息怒火,转而专注地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我虽然早知道应该这么做,但并未发现孩子每次都能释怀,都能去自己解决问题,思考后觉得问题就出在地位上,我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在同情,而更好的,应该站在好友的立场去倾听,想象成在听你的知心好友抱怨。

二、用感激代替评价

    在看到这部分时,我试着用感激回应孩子好的行为,我看到孩子在收拾东西时,我说“谢谢你把桌子收拾干净了,家里看起来干净多了。”孩子听完后,不仅把她玩的那个桌子收拾掉了,而且把周围几个桌子都收拾干净了,连同我乱放的东西。这下真的变成了“谢谢你把家里变得这么干净。”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了真诚的夸奖,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你真棒。”

三、不要没事找事

    书中反复强调老师的语言要简洁,要明确指明应该做什么,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课堂上老师的控制,高效的老师应该注意力在全体同学身上,要保持活动不被影响,同时关注到个别引起小插曲的同学,如果因为小插曲,停下课来讲,就是低效的行为,过去我发现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讲话时会停下课来提醒,提醒完再接着上课,看到这里我立刻在班上尝试,活动继续,讲课继续,只快速地轻描淡写地提醒那个讲话的孩子“……,听我讲”,或者只是眼神示意,我发现效果确实好很多,孩子几乎都能立刻收敛,没有耽误课堂时间。因此我认同了书中的观点,老师的反应决定课堂的效率。反思一下,其实很多事情是我们老师在没事找事,把小事化大了。

四、忍受是痛苦的,但是可以有技巧的

当我看了种种怎么做时,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它可以让我们理性地有帮助地对待孩子,每个孩子在成长时都会碰到无数老师,都会在枪林弹雨中度过。有没有一本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孩子被老师伤害了,我们又该怎么做?我很欣喜地发现这本书的第七章对这个问题给了我范例。忍受是必须的,但是有技巧的,孩子被伤害的,家长能做的依然是同情,让孩子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说出来、写下来……,那个智慧的妈妈心里的计划可以帮助到我们大多数家长:(1)显示出关心、但不能攻击老师。(2)传递信息:我们无法改变老师,但可以忍受这种状况。(3)允许表达负面情绪。认可这些情绪,并提供象征性的帮助。

反思:我们常常觉得,当一个老师不容易,当了家长后,我才觉得当一个家长更不容易。我们既要对我们的学生负责,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好老师,关注学生的感受;我们也要呵护自己的孩子,要让自己的孩子也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还要当个好家长。不管是当好老师还是当好家长,都要学会认同孩子的感受。不管是“像客人一样对待学生”还是“用感激代替评价”还是“不要没事找事”,或者是“有技巧的忍受”,它们的本质依然都是平等的地位、同情的方式。感谢学校,让我看到了这本书,感谢我不情愿写的心得,催促我迅速看完了这本书,不然也许会被束之高阁,不知何时才能看完。我们学校的孩子是幸福的,因为学校让老师去学习,孩子们的道路也许不经意地被改变。我多么希望,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看到这样的书、这样的思想,那么天下的孩子们就会更幸福。我多么希望,全天下的家长都能看到这样的书,那么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就能改变,孩子就能学到正确的沟通方式,全民的素质就会提高。

    这是本好书。